◎本报记者 张佳星
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高铁、世界上热转换效率最高的潍柴发动机、全球最大直径的盾构机、最重吨位的履带起重机、在2000米海底作业的海牛二号深海钻机……这些令人叹服的国之重器频频出现,成为党的二十大期间最亮的“科技成果之星”。
在10月19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集体采访中,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以及海南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介绍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各个省份一一介绍了当地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政策环境营造、创新生态塑造等方式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实践。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也正在成为支撑引领各地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
机制体制创新,厚植科技创新土壤
在河南省,一所所新型研发机构“破茧重生”,全力聚焦科技创新。以河南省科学院为例,该院通过改革成立了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激发研究人员创新潜能。
“我们授予首席科学家决定性路线的决定权。”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说,同时许可以实验室来办院、以研究所来办院、以产业研究院来办院,并授予其独立法人资格。
周霁介绍,在河南中原科技城,已挂牌运作8个实验室,新组建6个研究所、25个产业研究院、21个中试基地、12个省级创新联合体,整个科技研发创新链得到系统性地布局。
在广东,一系列政策举措激发创新活力。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12条……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一口气列举出了创新环境相关的多个政策文件。他表示,广东省下一步要构建基础研究加技术攻关、加成果转化、加科技金融、加人才支撑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
科技赋能,经济增量发生根本变化
“大家知道过去海南的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拉动。”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沈丹阳在回答问题时坦承,随着海南省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确定为4大主导产业,海南经济开始放大增量,其中增量的80%以上由包括高新技术在内的主导产业创造。
创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是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另一体现。张虎在会上介绍,企业创新是广东的特色。在广东,90%的研发机构、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经费投入、90%的专利申请量都来源于企业,因此广东涌现了华为、比亚迪、格力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7万家。“科技创新让大湾区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张虎以数据说话,在2017年大湾区整个经济总量为10.2万亿元,2021年跃升至12.6万亿元,这表明大湾区在不到1%的国土面积上,创造出了约占全国11%的经济总量。
科技引领,打磨最闪亮的创新之星
整场集体采访中,几乎每位发言人都会如数家珍地报出几个“最”,并历数各地不同的优势产业集群。
“湖北有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正中说,武汉“中国光谷”的名头越来越响,名片越来越亮。此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生命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是湖北的优势产业。
许正中进一步强调:“我们的北斗产业,包括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在全国占比10.8%。全国该领域的14位两院院士有9位在武汉。”
在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大国重器汇聚了一大批两院院士和高水平领军人才。此外,1万多台科学仪器向港澳开放,当地也与港澳一起联合建成了20多个联合实验室。
“湖南10秒钟可以生产一台铝轮毂,80秒钟可以生产一台发动机,5分钟可以下线一台挖掘机。”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描绘下的湖南制造业实力超凡,在湖南聚集的湖南钢铁、三一重工、三联重科等均是制造业领域的世界级领军企业。
“在轨道交通重镇株洲田心,用一盏茶的工夫就可以把制造一台机车的上万个零件在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集齐。”杨浩东说,科技创新引领下,湖南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1个国家级中心、11个省级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并攻克了200多项国内空白的技术。
上一篇:
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超千亿元
下一篇:
人民银行开展5000亿元MLF操作 与此前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