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融合 > 内容

胡乐夫乡村记忆:在达连坑,我命悬一

2022-12-02    作者:胡乐夫    来源:老羊铲史

mmexportdda06b5275c5b0aa54aa29a4b340a9e2_1669953802564.jpeg1968年承德市欢送知识青年下乡上山  季增摄影


中华传媒报道讯:滦河川的大米香甜好吃,这件事老承德人都知道。刚捞出来的大米饭,没有菜也一样下饭,稻农想吃白面也很容易,40年前那时以物易物,1斤大米到城里可以换1斤4两白面,1968年我有幸下乡在双滦区滦河畔边的偏桥子公社达连坑大队。

达连坑,因地势像早年装钱的褡裢,早年叫褡裢坑,依山傍水,山势悬崖峭壁,石欲坠而不落,光秃秃的山坡上有那么一点薄田,河水30年河东30年河西,洪水退后淤积两岸冲出了一马平川,生产队里大部分水田。

 滦河川的大米为什么好吃?因为他全生态、绿色、纯天然、不施化肥,有人说不禁要问:庄稼一枝花,全凭肥当家,不施肥怎么长得好呢?


这要从头说起,滦河两岸农民祖辈在上游拦河筑坝,开渠引水,网格池田打埂,平整土地后池田依势成排,每池田留有穿水口,依次流向下一个池田,春季插秧,夏季待山洪暴发时,山上的枯叶,牛羊粪,腐殖质被洪水裹挟,冲进洪流,传统智慧的农民,会利用这大好机会加大水流,轮番抬高池口,使浑水在稻田中沉淀,俗称"穿泥“,"穿浑水”。


即使是夜里发洪水,冒雨也要提灯、打手电抓时机劳作,待天晴后,撤水晾干、晒稻田,枯叶肥水在田中发酵,秧苗得到充分的营养,绿油油,拔节分蘖。只要不缺水,丰收在望。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1971年夏季的一天下午,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下了一夜,汛期来临,对稻农是利好有浑水来了,天赐的肥料,但天还没亮,把头(看水的领导)告急,"河坝决堤了",肆虐的洪水冲垮了大坝,大渠里水断了,这消息对稻农来说是场灾难,浑水是几百亩秧苗的渴望。

   大队长当机立断,开山凿石拦河筑坝,抗洪救灾,洪水就是命令。

  我随几个老乡随即带上钢钎、铁锤,炸药、雷管等物料,爬上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我年轻力壮,下乡几年,练就左右开弓抡锤打眼的功夫,熟练打眼放炮的农活,第一天,很顺利崩下大量块石,两挂三大套骡马车扬鞭加急急运向决口处。


暴风骤雨又下了一夜,十万火急。


第二天,三组六人奋战了一天,打了六个炮眼,天色暗淡,炊烟升起,队长下令准备收工,我便开始装炮药,每个炮眼深一米五,装六管炮药,剪一米导火索(即炮焾),插入雷管后小心翼翼地充填好。

人们散去,马车装完出发,山下高喊“点炮了”,一切接步就班,别人点炮用香烟,我没有这不良嗜好,用火柴对炮捻儿一蹭,又快又稳,连续点完六个炮烩,侧身顺悬崖边缓缓离开。

大约离开二十米时,山下突然间高声呼喊:"车陷住了”,我俯身向下一望,原来头两掛马车,前边马车行进弯道处刮到大树上,车把式急的手忙脚乱,重载难行,千钧一发,卸套已来不急了,炮焾冒着蓝烟,如果炮响巨石穿空,居高临下两掛三大套马车,车毁人亡。

不好!责任重大!

首先想到父亲,不容再多想,豁出去了,望着那嗞嗞的蓝烟,急速爬上悬崖,不知哪来的利索劲像爬崖的山羊,连窜带跳抢到炮位,迅雷不及掩耳拔出第一根炮焾,第二,弟三,一连拔出六根,抛向远方,雷管的爆炸声,啪!啪!啪... ...,震耳欲聋,响彻山谷。


我两腿瘫软的坐在地上,心跳到嗓子眼,口渴难耐,望着悬崖下的人,马,车,仰天长出了一口气,万幸没发生重大事故,这在当时“抓革命,促生产”的运动关头,帽子满天飞的年代,我们随父下乡劳动改造,过后想想非常后怕。

下山后,队长质问我:"谁让你那么早点炮的”?我语塞了。

晚上,一个字都不识的治保主任到我家,呵唬了我一阵,就算没事了。(据说这个治保主任解放前是个耍钱鬼,输的没了房子没了地,解放后都弄了一个好成分,很厉害,所以让他当这个职务)。

         经过两天连夜奋战大坝决口合龙,几百亩稻田的渴望得以实现,


     这件事发生后,虽说议论纷纷,也得到许多善良人们的安慰同情,随时间的流逝,不了了知,渐渐的也就被人们遗忘了。我内心庆幸,没有给被改造的父亲带来麻烦,不愧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舍命抢救集财产的事,报纸上没少刊登表扬,写的那么勇敢、伟大,可歌可泣,作者写的大都在临危时想到某些英雄人物,或豪言壮语,我则没有想,只想到这二挂三大套马车是队里的命根子,如损毁父亲恐怕又挨批斗了。


 滦河的稻米粒粒余香,悬崖边拔炮焾根根"命悬一"焾”。数十年前发生的事,虽然今天写来仍有不平,但都无怨无悔。

上一篇: 各地积极应对台风“杜苏芮” 全力做好抢险救援和生活物资保障
下一篇: 台湾女孩凭“清朝地址”成功寻根:跨越300年的线连上了

Copyright © 2021-2024.中华传媒与法治新闻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常年法律顾问单位:北京仁光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