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已经61岁的梁晓声教授心中仍旧满是遗憾。
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和感激弟弟对大家庭的无声付出,他开始执笔,耗时五年写下这部115万字的长篇小说——《人世间》。
该书一出版,就红遍大江南北,荣获第十届矛盾文学奖,收获无数读者的眼泪。
小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为背景,讲述了平民区的周家三兄妹,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力向前的故事。
大哥周秉义兢兢业业,一直坐到了市长的位置,为社会、为人民殚精竭虑。
姐姐周蓉追爱千里,同时也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弟弟周秉昆最平凡,守着母亲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为了生计奔波。
秉昆没有哥哥姐姐的优秀光环,但他却是父母眼中最可靠的孩子。
书上说,孝分两种,养口体,养心智。
“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起居,是养口体。
远走他乡有所成绩,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对父母来说,一样重要,缺一不可。
而最大方、最宽厚、最不斤斤计较的秉昆,就是养口体的角色。
因为普普通通,往往也最容易被忽略,但奇怪的是,他却是最容易被家人依赖的人。
周秉义:成为父母的骄傲,却不属于家人
周秉义是周家的长子,他从小品学兼优,从不让父母操一点心。
做学生时,他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还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
上了重点高中,等于半只脚踏入了大学。
只是不巧,恰逢特殊时期,高考取消,他的大学梦随之破碎。
但周秉义并没灰心,他积极下乡,去了建设兵团,表现突出,很快就当上了干部,成了知青里的风云人物。
后来,高考恢复,周秉义奋力考上了北京大学。
工作后,工人家庭出身的周秉义,靠着自己的兢兢业业,一路坐到了市长的位置。
“光宗耀祖”四个字,就像为周秉义量身定做的,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
只是,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
他诚然是父母最引以为傲的孩子,却也是家庭最常缺席的一个。
母亲瘫痪在床的时间里,他一直远在外地不着家。
返回家乡后,又应岳父母的要求,离开自己家,和妻子一家生活。
他心系百姓,是个工作狂,一年到头都在忙,成了外人眼里公正无私的好干部,却是家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弟弟周秉昆也感慨:
“哥是好人,可他离我们太远了。”
细想想,周秉义的一生,是多少中国式优秀子女的写照呀!
他们努力学习,最终学业有成,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才。
越飞越高,离家越来越远。
他们的时间属于工作,精力属于群众,人生属于时代。
唯独不属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家。
但人生就是如此,鱼和熊掌,一直都是难以兼得的。
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让自己将来少一些自责和遗憾,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真正的成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周蓉:活成了自己,却伤了父母的心
周蓉排行第二,是周家唯一的女儿,从小善良、勇敢,有主见。
她热爱学习,饱读世界名著,从书中学到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生性热烈而自由。
为了追求爱情,她可以不顾艰苦,一个人远赴深山。
她怀抱梦想,恢复高考后,她积极备考,成功考上了北大,顺利当上了教授。
后来,她发现自己深爱的丈夫渐渐变了,不仅失了文人风骨,更是背弃了他们的爱情。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
她向来勇敢,敢为爱奔赴,也为理想拼搏。
只是这份果决,也曾深深刺伤父母的心。
当年不辞而别,她是父亲最疼爱的女儿、母亲最舍不得的孩子,却以最伤人的方式离开了家。
多年后,终于获得父母谅解,她带着丈夫与孩子回家团聚。
不料临近家门,丈夫一时冲动惹出事端,她为保护丈夫受伤,母亲因此急火攻心,瘫痪在床。
周蓉这辈子,也是很多渴望独立自由的儿女的模样。
她没有错,追求真爱、勇敢逐梦,本就是每个人的权利。
但她又错了,错在把活成自己与顾及父母对立起来。
她这一生,没有辜负自己,但永远对父母怀着一份愧疚。
一个人可以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也要能兼顾父母的感受。
周秉昆:最平凡的人,也是家人最坚实的依靠
作为家里年纪最小的孩子,周秉昆没有出众的天赋与光环,是众人眼中最平凡的一个。
哥哥北上求学、光芒夺目,姐姐为爱远走、敢恨敢爱。
只有他,学习不突出,性格又憨厚老实,最后进工厂做了一名最普通的工人。
哥哥姐姐的对象,都是有文化的知识青年,而他,偏偏爱上一个怀了孕的寡妇。
他一直想得到父亲的认可,但无论怎么努力,似乎总入不了父亲的眼。
家人一致认为他本本分分、傻乎乎的,因此当初知青下乡,他理所当然地成了留守在家的那个。
但谁能想到,竟是这个最普通的弟弟,把周家扛了起来。
当初,母亲因姐姐的事急火攻心,成了植物人,在床上一躺就是数年,生死未卜。
是秉昆和对象郑娟,一起悉心照顾。
听说按摩对瘫痪病人好,郑娟便日复一日、不辞辛苦地给周母按摩,手上都按出了老茧、手指也变形了也不放弃。
母亲最终能够苏醒,全靠秉坤和郑娟的不离不弃、共同付出。
姐姐周蓉的女儿,小小年纪就一直寄养在秉昆家,一住就是好多年。
秉昆从不斤斤计较,将她视如己出。
上一篇:
抱歉暂无数据
下一篇:
传承红色基因 开启医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