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一把手”工程“访企拓岗”
高职用诚意打通人才对接“最后一公里”
怎样在“后疫情时代”,拓宽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杜兰晓一直挂心的事儿。
因疫情影响,这三年来全国的酒店业和旅行社行业都遭受重创,尤其是旅行社行业,几乎全面进入“冰封期”。与此同时,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旅游类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是围绕旅游全产业链设置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面临着就业工作上的巨大挑战。
今年开年,杜兰晓和学校党委书记韦国潭一起,带头开展了“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两人陆续与酒店管理集团、科技企业、民宿企业、旅游公司、旅行社等企业负责人开展座谈,推荐毕业生就业。
与此同时,教育部今年3月开始组织实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孙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也作出批示,教育部职成司始终在推进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各地也将“访企拓岗”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互促进,多措并举开拓就业渠道和岗位。
至此,这一专项行动取得了很大成绩。记者获悉的《高职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8月25日,全国1388所高职院校2773名书记校长,共走访用人单位超过12万次,校均拜访企业82.2家,书记校长人均走访企业超过41家。有16所高职院校拜访企业数量超过150家,7所高职院校走访企业总量超过200家。高职院校实地走访比例达到40.43%,山东、广东、江苏等教育大省,总拜访次数领先全国。
报告执笔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宗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云宣讲”“云招聘”“直播带岗”,从高校到企业,人才对接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校长书记们用脚丈量,用诚意打通。
“走出去一定比不走强”
从学校的校长书记“访企拓岗”行动一开始,很多学生便成为直接受益者。
6月21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2019级空乘4班潘美琪入党转正。这一天也是她在高铁实习满一年的日子,她将正式入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杭州客运段高铁一队的一名列车员,从“空姐”变成“动姐”。
“虽然在校学习的是空乘专业,但我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服务水准,同样也适用于铁路列车员的岗位要求。”潘美琪说。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招就处处长杨京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像潘美琪这样留在高铁就业的毕业生还有42位,同时受益于实习就业一体化政策的毕业生共有110人。截至目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校已经组织教职工访企拓岗200多家企业,拓展岗位4000余个。
不仅仅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企业、校友企业、区域产业资源优势,党政领导班子带队,走访了10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共计拓展优质就业岗位2000余个;黑龙江省教育厅牵头组织高校,赴本土优秀企业,开展校企对接调研;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会同当地人社部门,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工作。
半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们纷纷动员起来,走出校门,推进着“访企拓岗”促就业的工作。通过走访,校长书记们把能够接触到的企业优质岗位资源都调动起来,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也更加了解,为毕业生们争取了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
报告显示:已经有超过2万家企业接收了61万多名高职院校实习生,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所属行业对口率超过半数,新兴产业和生产制造领域就业难和用工难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接受实习和就业学生数量较高的省份包括山东、江苏、广东、云南、四川等,正好与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的情况成正比。
宗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访企拓岗”推进的过程中,起初也有一些学校产生过疑虑。很多校长和书记“不够自信”,担心学校自身的名气不够大,招牌不够亮,无法获得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青睐。
“走出去一定比不走强。”宗诚认为,只要校方愿意多走一步,多说一句,对学生在实习和就业方面的帮助,就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效果。
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书记主动“走出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了合作。由华为主办,校方协办的“华为ICT人才联盟双选会-深圳站”成功举办,有61家华为生态伙伴企业进校招聘。IT企业浪潮集团也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深度合作,共同建设“河北省钢铁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走出去”,也“请进来”
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们,除了“走出去”,也在“请进来”。
今年4月以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温道军、校长王伟就开始连轴转。从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7研究所,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一家又一家,温道军等人,走访了当地45家军工行业龙头企业。
作为一所国家骨干高职学校,温道军必须考虑到自己学校毕业生个性化、多元化、精准化的就业需求,然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寻求一个各自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平衡点。
与温道军面临的难题相同,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鑫,也在思考自己的学校具有怎样的特殊技术优势,以便于给毕业生们拓展出更多可供选择的方向。
今年5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文旅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鲁商集团、文旅集团将优先招聘学校符合条件的毕业生。7月底,王鑫把目光从省内投向了省外。他带队专门赴新疆考察交流,与新疆中泰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时改变了访企拓岗的形式,“相约云端,网上连线”。经过4个多月“访企拓岗”,学校陆续访企105家,签署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30余个,拓展实习岗位8000余个、就业岗位5000多个。
高职院校也在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校园招聘人才,结合“互联网+就业”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头部企业和人力资源部门共计16992人次走进高职院校,在拓展实习就业机会的同时, 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比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将智能制造领域拥有丰富技术工程经验的博士团队“请进来”,采取“项目+教师(工程师)+学生”的方式精准开展人才培养,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广东省人工智能大赛,落实学生一次性进入企业就业,月起薪值超8000余元,高于同类岗位40%。
“这次教育部实施高职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既是一个疫情期间寻求企业支持拓展就业渠道的举措,也是宣扬职业教育,让企业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过程。”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洪渠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必由之路。政府一直在推进产教融合,学校努力实施校企合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李洪渠解释,目前仍然存在产教交流、校企对接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只有小范围甚至是点对点的沟通。激励企业参与的动力机制不健全,激励政策力度不够、宣传不够、落实不够,真正因产教融合而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不了解政策、不知道如何享受政策。
“其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概念,在职业院校当中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是之前实施得并不是很深入,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教材开发方面,之前的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宗诚说,“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书记校长,更需要发挥一把手的主动性,带领团队走进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实习生和毕业生开拓一些岗位,谈谈就业薪资,实习相关安全,或者是在岗位上的相关的注意事项,同时最关键还是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校企双方更深入了解,便于今后的合作。”
“希望校长书记们,能够拓宽访企拓岗的途径,加深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不仅仅是走出去,还要把优秀企业家请进来,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方面面,能够真正把产教融合做成,达成校企合作。”宗诚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访企拓岗”如何“常态化”
据了解,当前, 全国高职院校共有专业布点137,482个,其中,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占比约1.20%,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占比约28.02%,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占比约70.78%。
报告显示,从走访企业所属行业看,第一产业相关企业占比2.87%,第二产业相关企业占比31.08%,第三产业相关企业占比66.05%。“可见,走访企业与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基本吻合。 ”宗诚说,通过走访可以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契合程度,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半年以来,“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同时,这一机制如何“常态化”,也成了校方、企业未来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为此,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完成了《高职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工作报告》,统计专项行动推行以来的各项数据,为接下来迈出新的步伐提供落脚点。
宗诚发现,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政府、学校希望头部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但目前多数高职学校、多数专业对头部企业没有吸引力。
“头部企业一般来说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在人力资源市场处于优势地位,即使不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也能吸引到其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到中小企业就业,只有少数才能到龙头企业就业。”李洪渠分析说。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现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初期离职率比较高”,头部企业并没有深度参与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只能是有选择性地与少数优质学校进行合作。而大多数职业院校和大多数专业,仍然要将校企合作的对象定位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此外数据显示,走访的企业具备明显的地域特征。“东三省”的走访企业主要需求集中在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上。而“粤港澳大湾区”走访企业的需求专业,则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护理专业上。
报告显示,在产教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也体现出了地域性差异,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也是不可忽视的现状
“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要想高质量发展,有两个基础条件,一是加大财政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这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二是毕业生的发展出路、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这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前提。”李洪渠说。
“通过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高职院校能够精准掌握行业企业的就业岗位信息,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知识、 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宗诚建议,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工作应继续深入开展,并且由教育部强化督导、考核和结果运用,“找准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切入点,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以便打通人才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9月19日 06 版
上一篇:
夏粮“十九连丰”后迎秋收 专项整治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下一篇: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香港持续提升发展动能